《人文论谭》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文化自觉”与“新文科”背景下的音乐学专业

 
来源:人文论谭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一、本科音乐学专业人才现状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艺考生,每年都有几十万学子通过艺考的途径进入大学校园。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在300分至400分之间,自身高考分数与普通文理本科生有明显的差距。虽然文化课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理想,但是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是毋庸置疑的。

学生入校后,大多看重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对专业主课教师的依赖较多。对理论课程如《中国音乐史》《电脑音乐制作》《音乐美学》等的关注度不够。即使关注,也是和自身专业联系较多,如民族器乐出身的同学多喜欢《民族民间音乐》,西洋器乐出身的同学多重视《西方音乐史》。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较少,对每一门理论课程的深入认知较薄弱。对真正需要每天做的如乐理和声类的习题,练习较少,持续性不够。

学生们主项不同,虽然在同一班级,但是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彼此间的深入交流不够,在文化课的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性上欠缺。了解基本的音乐文化,但不热衷。没有学习史论类、研究类课程的热情,课下与任课教师单独探讨的现象较少。

面对大学更为开放的知识环境,艺考生入学后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后劲略显不足。学生进入大学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浓郁。对未来学业及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缺少具体的规划。在思想上容易随波逐流。课外时间对本专业的思考不够深入,对与音乐学相关同属文科的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等缺乏认知。

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必备的技能修养缺一不可。技能方面的训练是必需的环节,但并非唯一和至关重要。技能培养是有可操作性的,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以此奠定学生的世界观和认知论。

二、音乐学一年级研讨课设立的必要性

“文化自觉”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观点。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语境的人对其他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有充分认识。对其文化有着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的意愿和能力。而近年来提倡的“新文科”,更是要求我们在培养目标上努力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某种人”的统一;在教学内容上,努力实现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在教学观念上,努力实现提升能力与人格养成的统一;人才评价上,努力实现“上的去”与“下得来”的统一。新生研讨课是近年来高校在修订各专业《培养方案》时普遍增加的一门低年级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以师生互动、“圆桌派”的探究性讨论为主。启发新生从入学伊始就体验研究性学习方法和氛围,推动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围绕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初探专业的各种主题做出研究探讨,帮助其实现自我认知。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生涯的起点和方向规划,并在思维式审辩、时间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得到训练。

新生研讨课不仅让新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新生体验认知过程,强调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交流,启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并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一学期的研讨课,让新生对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对学科交叉和相互影响有所了解,激发学习热情,训练学术素养。不仅让新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新生体验认知过程。课程着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科学探索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意识等,以期在低年级就打下锤炼品格、更新面貌、形成自主意识的正能量风尚。

三、“文化自觉”与“新文科”双语境下的音乐学课程联系与构建

目前的教学现状是,随着信息化飞速发展,学生不缺乏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但是缺乏甄别、思辨和领悟能力。

在“文化自觉”的背景下,要强调音乐学的基础思维,强化音乐学和文史哲等相关学科的密切关系,勇于打破专业局限和条条框框。在《中国现当代音乐》等课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文史哲的自觉性,着力推荐人文类与音乐学相结合的阅读书目,增强个人的文化理解。用作家、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学家的著作,深入浅出的做著述讲解,分析其文化意义、哲学理念、思想内涵、民族精神,使学生具有更广阔、更关切的个体体验,并连带起更深远的文化思考和更深刻的人生命题。让学生受到音乐家跨越时空的精神感召,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全面调动学生们爱专业、爱阅读的积极性,从阅读中发觉专业之美,从研讨中探寻读书的力量和意义。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从“技能型”发展为“全才型”“学人型”,不断积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与开放的世界观,培养个体的理论思维,拓宽个体的生活视野,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

在“新文科”的背景下,要重视横向结合,在《西方音乐史》课堂上,讨论莫扎特时需要谈及同时代的狄德罗与卢梭,讨论“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时要谈及同时代的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讲贝多芬前一定让学生们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要引导学生以历史分析的眼光,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去考虑,横贯中西,打通古今,使音乐学学生都能了解文史哲常识。要让学生领会丰厚的文史哲的知识储备对技能的精进有反哺作用。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期的沉淀和积累。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从新文科和交叉学科中、从实践探索中发掘讨论亮点。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学业资源与学生的智力资源,在课堂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体现专业性、系统性,要提升自我的教育理念,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要关注“00后”的所思所想,自身要有青春力量和青春活力,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真正走入学生心里,用历史的事实和正能量来加强引导。要强调“学思并重”“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要紧紧抓住网络时代新媒体的特色一面,激发学生发言热情。

四、音乐学课程的未来探索之道

从总体上看,各门类学科都是在高度分化的同时不断走向综合。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人才教育来讲,文化素养难以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初入学就培养的文化启蒙意识和持之不懈的精神熏陶,引导学生善于感受善于领悟的智慧,并启迪技能修行中的高雅情操,学会把技能提升到学理的层面去思考和总结。课程应从“知识”形态走向“生命”形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和学习中的审美感悟与文化体验,探究并震撼于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精神成果,发现世界,发现自己,通过悟识与反思,达到深度理解。作为教育者,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国际视野、秉持天下情怀,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被科学技术改变的世界,关心变化的中国与世界,重新思考为师之道,为人之道。引领学生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成为先行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鼓励学生有要有反思意识,有自我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意趣,自觉坚守音乐文化的灵魂高地和精神家园,并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与优长,让自身的审美走向思辨和多元。

[1]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麻莉.从维尔茨堡大学音乐学专业课程表看德国音乐学教育[J].人民音乐,2017(10):86-87.

[3]蔡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研究[J].音乐研究,2018(6).

[4]张胜等.新文科新在哪儿[N].光明日报,2019-07-23.


文章来源:人文论谭 网址: http://rmlt.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7988.shtml


上一篇: 挖掘课本原题潜能,焕发课本习题活力 ——关
下一篇: 文艺理论论文_试论柳冕与柳宗元文论思想比较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人文论谭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