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论谭》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科学与人文融合推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来源:人文论谭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西藏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1],并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显然,正确办学方向的坚守、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坚实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在性质定位、路径选择和实施方法上的具体差异,会对工作本身有效性和持续性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关系到高校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特殊的内外部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在驻藏高校全部工作中的地位尤为突出,西藏高校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一般原理方法基础上,通过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方式巩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一、以科学与人文融合推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对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进行的教育、引导和匡正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这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是人本身。西藏高等教育只有以驻藏高校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归宿,才能真正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科学与人文融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科学与人文融合以二者分裂作为隐含前提,就高校学生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最直接原因无疑是高中的文理分科。学生不论出于兴趣爱好还是规避偏科风险,国家都在制度层面将全部人类智慧划分为文科和理科,这本身便蕴含了阻碍人全面发展的危险。文科和理科在知识层面的显性差异植根于人的双重存在方式。理科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文科内含的人文精神,“对于人的现实存在来说……带有人类学本体论意义”[3]333,人为制造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实际上埋下了使人“畸形发展”的种子。一方面,人作为生物性存在,需要同外部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敬畏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转变中,技术进步充分体现人对自身肉体性存在的肯定。然而“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必须学习才能成为人。人之异于禽兽者,不在于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甚至基因组合,相反,正是人特有的价值考量和反思能力,使人在作为自然存在的肉体之外获得一种精神性和道德性存在——这才是“学以成人”的要旨。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西方思想的萌芽之中,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亦非对人身高体重等自然物质特征的拷问,而是强调人之为人的终极根据和人之完善的有效途径,而这一根基和具体途径显然是要确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之上。

所谓科学与人文融合,本质是知识技能培育同健康人格养成并重,人格养成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技能最终也是为人的成长成才服务,二者不可偏废。不可否认文理分科背景下,我国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教育层面人为划分科学与人文的合理性证明。相反,优秀科学家的高尚人格魅力和执着信念追求成为包括科学工作者在内全体人民精神培育的圭臬,是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结合的有力佐证。与此同时,基因编辑婴儿、论文抄袭、学者泄密等违背学术道德和伦理的事件屡见报端,让我们感叹学者学术水平的同时也更加呼唤价值因素考量介入具体科学研究。显然,英国思想家休谟对于“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或伪”[4]498,而“道德规则并不是我们理性的结论”[4]497是有启发意义的。我国高等教育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轻道德的倾向应适当调整。若不实现科学和人文、真理与价值的有机统一,而是置价值维度于不顾,人们在科学道路上走得越快,距离人之为人的根据也就越远,最终结果只能是塑造异化的、片面的人,背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是新时期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对脱贫攻坚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5]53西藏全区虽已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但在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同兄弟省市依然存在相对差距。差距的弥补要靠发展,发展的实现依赖人才,人才的产生来自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增速常年居于各省市前列。高速发展使得全区各族人民对农工商业、教育卫生、交通通讯水平迅速提升产生迫切需求,使全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骤增。近些年来,西藏自治区及各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吸纳内地及海外归来学子来到西藏、建设西藏。仅党的十八大至党的十九大的五年间,全区引进“人才总量达到34.9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000多人……‘万人计划’达到13人”。[6]这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杰出学者进藏开展工作,必将展示他们扎实的科学素养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这对驻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有裨益。

西藏高等教育之所以总体水平欠佳,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学理念不先进是重要原因。“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力引进人才之余,西藏更应留住本地人才。宏观层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切实贯彻“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扶优扶新扶需扶特”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在全校工作中的位置、高等教育在全区工作中的位置,对驻藏高校毕业生留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微观层面,驻藏高校应打好质量牌,全面提高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为师生员工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平台,通过对口援建政策和通识教育,促进师生员工在知识结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不断提升。针对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自治区和各高校应给予最大限度引导和鼓励,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毕业后主动选择继续留藏发展。

历史已经证明:“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7],西藏教育只有落实在全国高等教育的棋盘上才有意义,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全国高等教育的大局服务。与此同时,西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内地的差距,必然在现实层面增加驻藏高校师生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难度。然而“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8]599,恩格斯的告诫对于不同地区、省份之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样适用,西藏高校若能以人文教育引领和促进科学发展,以科学教育强化和巩固人文精神,必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开辟出一条扎实可行、有力有效的新路。

二、以科学与人文融合推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考量

科学与人文的二分植根于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促进以科学为表达的自然律和以人文为呈现的道德律的有机融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关乎师生人格完善和成长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驻藏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后发优势,全面统筹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育,在全国率先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知识获取和情感培育的完美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一条有效新路。

(一)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是吸收已有教育经验教训的结果

不可否认,理论灌输在知识获取和人格培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9]70那种只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教育目标是有失偏颇的。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正是凭借自己厚重的人文素养,才洞察到长期存在于现实教育中,人格培育、道德养成等人文因素的缺位、错位和不到位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相对缺位。“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226在1957年便作为“教育方针”确定下来,60多年过去,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部协调不到位。各高校内部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大量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完成。不可否认这些课程在培养正确思维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中发挥的作用,然而,将师生的全面发展完全寄托于几门课程,无疑是天方夜谭。再次,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塑造和实践锻炼缺位。理论水平的提高固然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具有促进作用,但绝不能就此将二者等量齐观。师生员工思想道德修养的评价参考主要在于行为表现而非理论水平。“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557,只有将知识、方法和情感统一到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才算落到实处。最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专业课学习错位。部分教师甚至高校领导认为,思想政治学习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与专业课学习无关。这种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人为划界的主张,必然在制度设计上割裂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分化开来,最终阻碍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认识层面、制度层面、执行层面均应对此负责,但个中因素可大致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方面,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对科学与人文内涵的认识有待深化。将科学与人文仅仅界定为理工和文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忽视这种分化之于人自身存在的本体论意义,就不可能真正领会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的真实内涵,从而使融合科学与人文、协调理性与价值的全部活动都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教育的结果同目标本身南辕北辙。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中对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之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基点在于人存在方式的二律背反,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与人文融合是人自身而非外在于人或者排斥人的活动,它直接关系到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统一,因此必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内容,狠抓落实。

(二)西藏高校促进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的条件及特色分析

西藏高等教育事业起步较晚,但绝不能因此照搬内地教育发展模式。驻藏高校立足西藏本地办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统筹规划,尽量规避内地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打造出高等教育界具有地方特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西藏样板”。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援藏工作顺利开展,西藏高等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期,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一,国家高度重视西藏发展,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会议的召开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落地,为西藏高等教育发展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教师进藏支教”[5]54,特别是西藏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录,为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提供了现实条件。第二,西藏自治区长期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全区已有普通高等学校7 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65%;[12]“十二五”以来,自治区有效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极大改善了驻藏高校在财政、师资、生源诸领域的长期困扰,[13]西藏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和首批博士生顺利毕业,使驻藏高校拥有了全面立体的高等教育培养层次,为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提供了人才基础。第三,西藏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不移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突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积极探索具有西藏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之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措施保障。

西藏高校生源大多来自涉藏工作省区,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使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增大、难度增强。驻藏高校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抵制宗教消极影响,同时又必须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阐释清楚、分析到位。[14]长期实践证明:单纯的理论灌输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无疑是重要原因。其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避免直接上手批驳宗教,将科学与人文、理性与价值结合起来,通过剖析哲学、自然科学、经济学和国家理论等知识,自然而然地推理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5]333的结论。只有包含价值维度的科学才能认识人、解放人、发展人,同样,只有科学分析思政工作才会有章法、有力量、有成效。

三、以科学与人文融合推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究

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育人的目标在于成才。“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7],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促进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必将成为驻藏高校为高等教育提供的又一经验借鉴。

(一)科学与人文融合助力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教材

高校的主体是师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主要和最常见形式是思想政治课,课程的内容框架在大纲和教材,因此,抓好西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效利用思想政治课教材。教材以文本形式呈现,充其量完成“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6]25,文本天然具备的抽象性同现实的丰富性之间必然存在一种原生性张力。教材本身的呈现是文字的、抽象的、思想的,但内容展现可以是丰富的、具体的、实在的,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寄托于教材修订本身便是对教材职能定位的失当。相反,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7]21,通过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方式,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活动,恰恰可以弥补因教材自身形式导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位。

第一,时代变化快而教材更新慢。为体现时代特征而每学期更换教材,任课教师对教材熟悉度和把控力欠佳,备课和授课压力增大,不可避免出现授课与大纲脱离,考试疲于应付,“教师累、学生烦、效果差”等问题突显。相反,若将教材作为纲领,以科学与人文融合打造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利用课堂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借助交流讨论巩固课堂理论,将价值引导寓于科学原理之中,使师生的人文情怀自觉激发出来,弥补教材更新不及时的缺憾。

第二,教材内容单一而学生构成复杂。伴随西藏高校专业设置的丰富与招生人数的增加,单一样式的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必修课,教材不宜偏重某一学科,但课程本身内容同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天然的亲缘关系,必然使部分专业的学生觉得教材内容太浅,专业课都学过了,教材内容“吃不饱”;同时,部分专业学生觉得教材内容过深,即使充分预习复习也难以掌握,教材内容也“吃不了”。编写具有专业个性的思想政治教材并不现实,基于思想政治课学生专业背景和学历层次的复杂性,打造科学与人文融合平台,为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提供支持,将思想政治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不失为良策。另一方面,在学习小组中,每位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他人服务,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同自己的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必将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更明显,情感更真切,影响更深远。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助力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8]376无疑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的过程不持续、方位不全面、影响不持久等问题。思想政治课自身难以完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以课程为基础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机制便成为必要之举。

实现全程育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内到课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重要,但掌握相关知识并不必然意味着人格的提升,而理论学习仅仅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培根铸魂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担当。根基的稳固、精神的提升根本上是一个现实操作问题,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切实提升在校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面对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有余而社会实践不足这一普遍问题,通过科学与人文融合,打造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不失为一种有力尝试。一方面科学与人文融合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地点限制。驻藏高校充分利用当地一切有利因素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深入文化馆、博物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基地,感受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使在校师生“从实际经验中而不是从书本中受到教育”[19]149。另一方面科学与人文融合也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以科技与人文融合促进思想政治课堂同高校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衔接,西藏高校应充分利用毕业校友资源,组织师生员工在课下走进校友企业或相关单位,使学生了解工作实际,拓宽就业思路。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助力企业发展,校友也通过自身力量积极服务母校,将教师、学生和校友的专业技能、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融合在服务西藏、建设西藏的实际工作之中。

所谓全方位育人,无非是将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教书育人方面,实现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相融合。毛泽东曾告诫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也要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0]226专业课同思想政治课不是主与次的关系,思想政治课讲授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知识又可以佐证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管理育人方面,实现思想政治课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相适应,思想政治课要服务于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思想政治课提供鲜活案例和硬件、软件支持。服务育人方面,实现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善相协调。通过校领导亲自讲授思想政治课等形式实现学校领导与普通在校师生员工面对面,倾听师生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建立起管理者与教学者长效对话机制,改善学校服务模式和人文环境。

四、以科学与人文融合推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进教材和进课堂,其根本在于进头脑。“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20]426,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手段,只有立足驻藏高校实际才能更好发挥作用。换言之,只有实现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双重提升,驻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才能得到持续提高。

(一)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应该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落实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具体实践之中,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和转化过程中,西藏高校应尤其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西藏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背景。“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1]12,无疑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方法论。各学科全面突击,直奔“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对驻藏高校而言并不现实,相反,自治区和各高校在招生规模、经费设置和设施改善方面适当向部分专业倾斜,着力打造和扶植好一批特色鲜明、应用性强、人才梯队合理的优势学科群,在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中才会脱颖而出。优势特色学科的设置必须基于西藏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现实,在服务西藏的大潮实现产学研的结合。这既是科学技术为人造福的过程,也是高校师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更是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融合的过程。

其次,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教育的政策方针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制度条件。驻藏高校早已从顶层设计的高度认清“没有发达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经济;没有发达的经济,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教育”[22]的辩证关系。将教育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统筹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另一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师生员工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都不可一蹴而就,西藏高等教育各级部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意志,保障高等教育制度的持续性,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同时,良好政策的扎实落地,为西藏高校学生“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而“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23]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

再次,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本原则。对于内地和国外以科学与人文融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案例,西藏高校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必须注意分析西藏高校的特殊性,避免生搬硬套、照抄照搬。西藏高等教育虽然底子薄、基础弱,片面强调突飞猛进无异于“叫四岁的小孩去学高等数学”[24]145,不仅违背基本教育规律,而且也不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西藏高校应当立足现状思考未来,一切以师生发展为中心,结合科学水平配套人文提升,不可急于求成,让驻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最后,人们对更优质教育的向往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实动力。“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21]624,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随着西藏开放程度加深、教育水平提升,越来越多内地学生选择西藏高校完成高等教育,同时西藏家庭对于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认识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日益优质的生源需要配套日益优质的教育条件和思想政治工作条件,融入价值关怀和科学精神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无疑是适应新时代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满足驻藏高校学生对更优质教育向往的可能性尝试。

(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西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西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又极具特色的文化样态,这些文化意象共同熔铸成西藏特有的文化气质。驻藏高校长期扎根西藏,生源主要来自涉藏工作省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于天然融入了当地文化因素而具备了极大的特殊性。西藏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发掘西藏文化中的教育因子,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进入师生头脑,进而变为现实行动。

第一,科学与人文融合需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要素。西藏自古以来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格培育,推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吸收、借鉴和融入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融入西藏地区自古流传的原生文化。“藏族史诗《格萨尔》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倾心向内,反对侵略”[25]305无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案例;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结合更是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而文成公主带来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无疑成为科学与人文融合下促进民族融合的经典。另一方面,要融入近代以来在西藏地区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在解放和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如孔繁森、格桑德吉、卓嘎央宗姐妹等一大批模范人物,他们将自身价值融入到西藏社会发展的先进事迹,必将成为西藏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最有力标杆。同时,由高原孕育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支撑的“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无不是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在建设新西藏的实践中凝聚成的高尚人文情怀,这些“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2]的伟大品格早已成为“科技兴藏、智力援藏”的重要思想力量。

第二,科学与人文融合需要借鉴传统文化的育人方式。“从总的发展趋势上来看,是一定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一定的方法”[26]54,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高原大地上长期孕育而成的,体现了西藏的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表达方式。驻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积极融入西藏因素和西藏特质,才能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适应,使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更显著。如前文所述,具有西藏特质的民族精神都是在现实的社会生产中孕育的,因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单纯理论灌输之外,需要通过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加以巩固,使劳动教育真正为道德养成甚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助力。另一方面,西藏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为思想政治工作进头脑提供了有力借鉴,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最终要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展开,而优秀经验的推广更需要特定的语言表达,将西藏传统文化的特有育人方式融入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西藏模式”,无疑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贡献了最新“西藏智慧”和“西藏方案”。

[1]习近平.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N].人民日报,2018-10-16(1).

[2]习近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8-30(1).

[3]何中华.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休谟.人性论(下卷)[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姚闻.奏响人才兴藏宏伟乐章——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人才工作综述[N].西藏日报(汉),2017-10-7(1).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赵中立,许良英编译.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西藏自治区教育厅.2019—2020学年初全区教育基本数据 公 告[EB/OL].http:///6/28/

[13]郑璐,晓勇.桃李芬芳满高原——我区高等教育发展综述[N].西藏日报(汉),2017-7-21(7).

[14]尼玛次仁,纪建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新征程[N].西藏日报(汉),2018-11-09(6).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9]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房灵敏,王琼,娄源冰,等.西藏教育的特殊性分析与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3]习近平.勉励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N].人民日报,2020-2-24(1).

[24]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刘俊哲,等.藏族道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文章来源:人文论谭 网址: http://rmlt.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7985.shtml


上一篇: “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构建” ——全国高校美
下一篇: 文艺理论论文_试论柳冕与柳宗元文论思想比较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人文论谭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